中國冬奧會對於北京地區經濟的負面影響可能大於正面,因為疫情爆發和防汙染限制對消費和工業活動構成壓力。
禁止觀眾到現場觀賽意味著通常主辦國際賽事能給城市帶來的旅遊和消費熱潮將與北京無緣,防疫限制將旅遊者拒之門外,為了確保冬奧期間的空氣質量,當局限制高汙染行業作業令鋼廠只能限產。
野村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表示,冬奧會將在第一季度影響工業生產和基建建設,而且因為疫情爆發,也不能夠拉動消費。
北京正在努力控制日益增多的群聚性感染,自1月中旬以來感染者已經達到96人。疫情擴散是當局在舉辦國際活動之際最不希望看到的,尤其是下定決心維持「清零」政策的情況下。
疫情促使當局決定不向公眾出售冬奧會門票,只允許某些受邀觀眾觀看比賽。
為遏制近期疫情,北京實施了更嚴格的防疫限制措施,例如要求購買退燒藥的居民進行核酸檢測,以及增加對進返京人員的檢測。
彭博經濟研究的中國經濟學家Eric Zhu表示,鑒於冬殘奧會和全國兩會都在3月份舉行,北京可能第一季度之前基本保持限制措施,這將繼續削弱已經陷入困境的旅遊和服務業。
此外,北京周邊城市也限制了鋼鐵等行業的產量,以改善首都的空氣質量。此前生態環境部等將《2021-2022年秋冬季大氣汙染綜合治理攻堅方案》的覆蓋城市數量從28個增加到60個以上。
NatWest Group的中國經濟學家Liu Peiqian表示,冬奧會前關閉工廠會對工業生產造成一些輕微的干擾,但對經濟成長的總體影響可能是暫時且有限的。
冬奧會的積極影響可能只在長期內才會顯現,包括幫助中國實現2025年帶動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達到5萬億元的目標,比2019年提高70%。當局稱國內已經有超過3億人參與滑雪等冰雪運動。
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Raymond Yeung表示,與東京奧運會類似,疫情導致全球體育賽事的舉辦時機不夠理想,但是這種活動被認為可以帶動「白色經濟」,即讓更多人對國內的冬季運動感興趣,這可以給經濟帶來長遠利益。
據國際奧委會的一份報告,中國在2014年估計冬季奧運會和殘奧會的營運成本將為15.6億美元,北京的預算內資本投資為15.1億美元,其中65%由私營部門出資,35%由各級政府出資。
預計這項投資將為北京地區帶來長期利益。當時估計票務收入達到1.18億美元,這項收入現在看來不太可能實現。
陸挺表示,冬奧會對經濟的拖累很可能是暫時的,料不會對中國上半年的成長產生任何重大影響。他說,疫情導致冬奧會沒法拉動消費需求,總體而言是有一些短期影響,但不要誇大成對上半年和全年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