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中國華融債務陰雲波及,四大國有資產管理公司(AMC)境內外債券發行罕見陷入空窗期。知情人士透露,中國信達和中國東方近期向監管機構表達其境外發債融資因華融風險事件而受阻的擔憂。
知情人士表示,中國信達和中國東方反映稱當前難以在境外發債,因市場對華融的財務狀況及政府給予AMC行業的支持力度感到憂慮。彭博數據顯示,包括華融在內的四大AMC發行的美元債中,將有約49億美元年內到期。
其中一位知情人士還提到,一些尋求在離岸發行附維好協議債券的中資國企,也在近期向國家發改委反映了境外難以發債融資的情況。
中國銀保監會、發改委、中國信達未立即回覆彭博尋求置評的請求。而中國東方和離岸債務規模在四大AMC中最少的中國長城則表示,暫時無法置評是否就離岸融資與監管機構進行過溝通。
港股上市的中國華融4月初宣布未能按期披露年度業績後,公司過去多年激進擴張積累下的經營和債務問題被擺上台前,業務模式相同的其他三大AMC亦開始接受投資者的重新審視。而財政部作為四大AMC的大股東,至今未給出有關華融風險化解及AMC行業改革的公開表態。
一級市場上,彭博匯總的數據顯示,不考慮同業存單,中國四大國有AMC及旗下子公司5月在境內外市場均無債券發行,為自2018年9月以來首次落入空窗期。
二級市場華融存續債券價格劇烈波動,雖然其近期到期債券已全部獲得兌付;其它三家AMC的美元債亦受影響,利差紛紛走闊,如中國東方2030年到期的美元債利差周三升至257個基點,創去年11月上市以來最大;中國四大AMC以美元計價的離岸債存續規模約500億美元。
不過發債受到衝擊並不意味著其它融資渠道亦受阻;中國長城周二表示,日前成功在上交所發行資產支持專項計畫規模60億元,獲得了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大型公募基金等投資機構的踴躍認購。
變數
上世紀末為消化國有銀行巨額壞賬風險,中國批准設立四大AMC,以剝離國有四大商業銀行的巨額不良資產。而在預定的十年存續期後,完成政策性任務後的四大AMC並沒有退出市場,反而規模快速擴張並發展成集各類金融牌照於一身的金融控股集團。自2018年賴小民事件發生以來,監管部門要求其回歸不良資產處置的主業。彭博匯總其年報顯示,四大AMC總負債金額合計4.5萬億元人民幣。
彭博本周二引述知情人士報導稱,財政部正在評估成立新的控股平台用以承接四大AMC股權的可行性,以更好地釐清角色並管控風險;該方案三年前首次提出論證後,一直未有實質進展,但最近作為應對華融風險的一環,被相關部門重新審議。
四大AMC在離岸市場發行的債券不少均附有在岸母公司提供的維好協議,但在知名校企北大方正集團的重整案例中,維好協議債券不予確認債權,令境外投資者對維好協議的有效性產生質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