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部正在考慮一項提議,將其在中國華融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其他三家壞賬管理公司的股份轉讓給一家新的控股公司,該公司仿照擁有政府在國有銀行中的股份的控股公司,據知情人士透露。
這位不願具名並討論私人信息的人士表示,決策者正在重新審查三年前首次提出的提案,作為關於如何應對華融帶來的金融風險的討論的一部分。
這位知情人士說,一些官員認為,成立一家控股公司是朝著將政府作為監管者和股東的角色分開、簡化監管以及向華融及其同行灌輸更專業的管理文化邁出的一步。
這位知情人士說,當局還在討論是否引入更多外部投資者,從而有效減少財政部的控股權。該人士補充說,監管機構仍在等待中國高級領導人就這些提議以及如何解決華融的債務挑戰提供指導。
目前尚不清楚擬議的變更會對北京在壓力時期向華融及其同行提供財政支持的意願產生什麼影響(如果有的話)。儘管政府通過一家名為中央匯金投資有限公司的公司間接持有中國主要銀行的股份,但債權人和其他交易對手仍認為這些公司享有強大的官方支持。
自3月底以來,對華融可能違約的擔憂讓債券持有人感到不安,當時該公司錯過了報告年度業績的最後期限。任何讓華融債權人蒙受損失的舉動,都將標誌著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降低全球第二大信貸市場道德風險的運動中邁出的重要一步——而且可能存在風險。華融擁有近1.6萬億元人民幣(2,510億美元)的負債以及與其他金融機構的龐大聯繫網絡,是除國有銀行之外中國最具系統重要性的公司之一。
雖然華融繼續按時償還到期債務,但該公司的較長期債務處於壓力水平。彭博彙編的數據顯示,其4.5%的永續債券定價約為每美元60美分。在岸市場,該公司2022年到期的3.7%債券週一以69.9元的歷史低位成交。
華融和中國財政部沒有回應置評請求。該公司此前曾表示,其流動性狀況“良好”,政府支持沒有變化。
知情人士上個月表示,華融已與國有銀行達成融資協議,以確保其至少能在8月底之前償還債務,屆時該公司的目標是完成2020年的財務報表。知情人士在4月份表示,華融還起草了一項提案,將剝離無利可圖的非核心業務,同時避免進行債務重組,不過該計劃需要高級決策者的批准。
迄今為止,中國當局在研究如何管理其債務問題時,一直在公開場合對華融的命運保持沉默。
規模達1萬億美元的主權財富基金、中央匯金的母公司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hina Investment Corp.)反對一項提議,該提議本可以讓其承擔財政部在華融的地位。知情人士上個月表示,中投公司辯稱,它沒有足夠的帶寬或能力來解決華融的問題。一位知情人士說,商務部本身代表中國政府擁有華融57%的股份,並未承諾對該公司進行資本重組,但也不排除這樣做的可能性。
一些官員將華融事件視為改革中國監管所有壞賬管理人方式的機會。
在1990年代末的銀行業危機期間,政府創建了華融、中國信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長城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和中國東方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利用這些公司將1.4萬億元人民幣的不良貸款從美國最大的國有銀行。
在完成10年的壞賬管理人任務後,這些公司擴展到從投資銀行到信託和房地產的各個領域,在此過程中從銀行和債券投資者那裡借款了數十億美元。華融是前董事長賴小民領導下的四人中最具侵略性的,他於今年1月因受賄等罪名被處決。
根據彭博彙編的數據,壞賬管理人總共擁有近500億美元的未償還美元債券,到年底需要再融資或償還49億美元的到期票據。
儘管迄今為止華融首當其衝受到債券投資者拋售的衝擊,但該公司的同行最近幾天也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中國東方2030年到期的2.75%債券兌美元匯率從3月底的97美分降至週一的92美分,而中國信達2031年到期的3%債券從99美分降至94美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