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後,綠色金融成為中國金融業炙手可熱的話題之一,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亦在加速減弱對高污染、高能耗行業的支持。
不過週六在國際金融論壇(IFF)2021年春季會議上,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銀行等高層均提示,要防範過急過快地從煤炭等高耗能領域中退出而引發金融風險;同時,中國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需進一步健全並促進綠色金融國際標準趨同,但也要兼顧不同國家的特殊情況。
“說到可持續金融,很多專家都會說要儘快退出煤炭(等)企業的融資;…但是我建議,這個退出也要和轉型金融同步進行。”中行行長劉金表示,若退得太快,煤炭企業和貸款銀行都將蒙受損失,所謂的可持續金融亦無從談起。
國開行副行長周學東亦稱,要漸進式地支持高耗能、高污染行業轉型和結構調整。
“比如說,我們現在對煤炭、鋼鐵、有色、冶金、建材等領域嚴格控制資金流入;嚴格控制它的產能擴張,也就是說,產能擴張的項目我們一個也不再支援。”他表示,但國開行支持這些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研發及先進工藝流程的改造。
“我們要防範相應的金融風險,這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些行業存量的信貸資源是相當大的,如果說在退出的過程中過急過快也會引發銀行資產品質的惡化,這也是一個金融風險,也是需要考慮的。”他強調。
據周學東披露,截至2020年末,國開行信貸資產約為13萬億元人民幣,其中綠色信貸餘額約2.3萬億元,占比約為20%;今年該行綠色信貸的重點之一是縣域的汙水處理和垃圾處理。
中國工商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周月秋則介紹,工行綠色信貸餘額亦在2萬億元左右的水準,該行的策略是持續提升綠色貸款的餘額、金融資產優先配置到可再生能源領域裡,來不斷提升可再生能源項目在整個能源融資項組合裡面的占比。
據其透露,工行截至2020年末在可再生能源的投融資餘額約為5,000億元,力爭2030年末較2020年末增加一倍;該行並設立了逐步退出煤炭融資的路線圖、時間表。
中國央行官員今年2月披露,截至2020年末,中國綠色貸款餘額近12萬億元,存量規模世界第一;綠色債券存量8,132億元,居世界第二。綠色金融資產品質整體良好,綠色貸款不良率遠低於全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綠色債券尚無違約案例。
中國央行原副行長李東榮在同一場合表示,未來需要著力形成綠色金融國際原則指引,並建議考慮借鑒G20(20國集團)數字普惠金融高級原則以及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巴黎金融科技議程等經驗做法,不斷總結提煉各國綠色金融領域的典型經驗和良好實踐,在國際組織層面形成一套具有指導性和適用性的綠色金融國際原則指引。
他指出,要促進綠色金融國際標準趨同,依託可持續金融國際平臺,國際標準組織等機制,以資訊披露、資料統計、流程規範等為標準化重點,通過標準等同採用、聯合發佈互通互認等多種形式,為綠色金融的國際合作奠定堅實的標準基礎。
劉金則強調,未來全球各國完善綠色金融標準時,需要兼顧各國發展的需求。
“各國所處的階段不同,可持續金融市場發展參差不齊,全球在完善可持續資訊披露、評價標準、資料口徑等市場規則的同時,也要兼顧不同國家的特殊情況,各國應在借鑒全球權威標準的基礎上制定適合自身國情的、詳細的、可比的框架和要求。”他說。
周學東認為,在健全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其中兩個環節最重要。一是標準體系的制定,“什麼是綠色金融,什麼是綠色債券,要有一套符合國際標準的體系,而且這套標準體系是可測量、可量化、可追溯甚至還可以驗證和核查的。”
二是應該要有一套強制性的資訊披露體系,“綠色信貸不是說我們自己製造一套標準,…必須是根據國際和國家確定的統一的標準來認證的,而且協力廠商是可以進行驗證的,(因此)強制資訊披露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他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