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ME把青山控股遭軋空的交易全部不算數,遭到對沖基金、交易員大肆撻伐,知名對沖基金公司經理人Mark Thompson(左)在美國CNBC的連線採訪時嚴厲譴責LME。(圖片來源/翻攝自CNBC網站)
英國金屬交易所(London Metal Exchange,LME)在鎳價格飆漲的交易中,袒護被嘎空的中國青山控股決定,已引起眾怒,包括期貨年會上各家經紀商、基金公司對LME撻伐,AQR大型對沖基金要提告,主流的財經媒體英國《金融時報》強力質疑、《華爾街日報》甚至呼籲英國監理單位介入調查。
俄國開始入侵烏克蘭之後,鎳價已經漲破每噸2萬美元,在3萬美元上下,3月4日LME上的鎳期貨價格已漲到每噸2萬9千多美元歷史天價,沒想到8日盤中再狂飆111% ,兩天內狂飆250% ,最高來到每頓101,365美元,占全中國四分之一不鏽鋼供給、在商品市場中被稱為「鎳王」的項光達,以及他的青山控股集團賣出部位慘遭嘎空(軋空),俗稱「爆倉」,損失一時難以估計。
鎳價飆上每噸10萬美元,放空的青山控股被軋到瀕臨倒閉
由於青山控股的合約是在9日結算,它要嘛認賠平倉,終止賣出合約,否則在9日當天,它必須準備好20萬噸的鎳礦現貨結算給買方,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事情,8日當天,各家機構對青山的損失數字不一,但至少都有80億美元,至多都超過300億美元。
許多交易員認為,如果LME追加保證金,青山控股可能會倒閉,將離任的LME執行長麥特·張伯倫(Matt Chamberlain)也對媒體承認了這一點。
離奇的事情發生了,LME突然宣布8日的交易都不算,當天40億美元交易化為烏有,鎳價拉回7日收盤價,以及暫停交易數日,恢復交易後還對漲跌幅設限,還有允許青山控股延後交割商品,不需要趕在9日交割,這是LME成立145年以來從來沒有過的。
LME全力護航青山控股,被軋的部位不算數還可延遲交割
正常的情況是,在8日鎳價成交最高來到每頓101,365美元之後,LME應向青山控股追加保證金,否則就強制平倉,這是期貨市場最基本的遊戲規則。
在英國金屬交易所(LME)交易的鎳價在3月8日標到每噸10萬美元歷史天價,之後各財經網站的價格圖都被修正成7日的價格。(圖片來源/翻攝自網路)
非常有名的財經部落《零對沖》(zerohedge)諷刺的說,如果你是一個小人物,被追加保證金只會讓你一敗塗地, 但如果您是一位中國大亨,這次違約不僅會毀了他,還會導致所有LME會員蒙受巨大損失,並在此過程中拖累不止一個經紀人,那麼…規則當然可以轉彎的。
LME 執行長麥特·張伯倫對《華爾街日報》、《彭博社》講了很多理由來合理化這個決定,因此《華爾街日報》稱LME救了青山控股一命,然而中國的媒體則是一面倒的支持LME的決定,「這是強大祖國對外資的再次勝利」。
中國媒體大讚LME,喊出這是祖國對外資再次勝利
但後續斷斷續續的暫停交易、新增漲跌幅限制,導致於鎳價格起起落落,有資深交易員在推特上說,「我猜鎳永遠不會再在LME交易了,每天交易後10分鐘內要嘛跌停,要嘛漲停。」
「這已損害了LME百年的信譽,儘管我對LME的行為感到失望和憤怒,但與一些氣到中風的受害者相比,這算不了什麼。」資深對沖基金經理人、目前擔任礦業開發公司Tungsten West的高階主管湯普森(Mark Thompson)說。
50 歲的湯普森在LME擁有豐富的交易資歷, 他曾擔任大宗商品公司Trafigura的金屬交易主管和對沖基金Galena Asset Management的首席投資長,多年來他個人在LME的交易合約總值超過1兆美元。
因母公司是港交所才護航?大型對沖基金要告LME
對沖基金AQR的創始人Clifford Asness在LME多次偏袒青山控股的措施之後,他在推特上寫到,「我這樣做這行有一段時間了,我從未見過這麼爛的事情。」
在最早3月11日財經媒體報導中,AQR只是「考慮提告」,到了3月25日各家媒體報導,AQR已經要對LME發起大型的訴訟了。期貨界知名的Chicago trading firm DRW創辦人Don Wilson也大肆抨擊LME「這是我看過最無能的交易所」。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21日前後在美國佛羅里達舉辦的期貨交易年會上,LME成為現場所有交易員、基金經理人、期貨商集體撻伐的對象「公眾和市場必須相信商定的規則會得到遵守」。
LME行為重創聲譽,《華爾街日報》呼籲英國政府介入調查
《華爾街日報》更對LME更多批評,點名LME偏袒青山控股,而且還指出青山控股是中國政府執行一帶一路的代表公司,LME在2012年以170億美元賣給了港交所,港交所又是受到中國政府的控制,質疑這二者的關聯,即便LME執行長麥特·張伯倫否認有受到來自於北京的壓力。
不只《華爾街日報》質疑港交所的角色,在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期貨年會上,憤怒的交易員喊出,LME可能需要一個新的大股東來取代母公司香港交易所,甚至有人喊出成立新的交易所來取代LME。
《華爾街日報》嚴厲批評說,在LME重新承認8日當天的交易之前,它的舉動已降低了市場流動性,並損害了LME的聲譽、沒有投資者的信心,市場就無法有效運作,如果LME堅持,那麼英國監管機構應該介入調查,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以及原因。